摘要:为了减少医疗机构院内交叉感染,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提高经血传播性疾病溯源性,确保临床输血安全,规避医患纠纷,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和相关规范指南,召集了临床输血、感染病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此专家共识。以期能够规范临床输血科开展经血传播相关病原体分子生物学检测相关规则,降低经血传染性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临床输血科;血源性传染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规范管理
01、共识内容概览
输血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每输一个单位的血液,就有1%的机会出现经血传播性疾病的相关问题。主要涉及的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相关病原体的筛查,不仅可以有效识别感染者,还能追溯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的来源,减少和避免因这些疾病引发的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相较于传统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具体表现为:
缩短窗口期:核酸检测可以直接检测病毒的核酸,从而显著缩短血清学检测的窗口期。
提高检出率:研究表明,在免疫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中,仍有一定比例的样本通过核酸检测显示阳性结果。这表明核酸检测能够更好地发现潜在的感染者。
从长远来看,核酸检测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其带来的成本效益更为显著。
适用人群
术前或输血前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不明原因发热者、高危人群等。
输血科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实验室建设应符合规定,包括设施环境、人员资质、设备试剂耗材管理等。血液标本需全程质控,检测要进行性能验证、室内质控并参加室间质评等。
02、部分共识推荐意见
推荐 1:应对输血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相关病原体检测,包括但不限于 HBV,HCV,HIV 和 TP。该检测不仅有助于追溯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的来源,还能有效减少和避免因这些疾病引发的纠纷,从而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推荐级别:1A)
推荐 2:HBV,HCV,HIV 核酸检测相对于免疫血清学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和准确度强等优点,可降低免疫血清学检测的阳性漏检率。(推荐级别:1A)
推荐 3:对需要输血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宜进行 CMV,EBV, HTLV-1 核酸检测,以降低患者并发症或死亡风险。(推荐级别:1A)
推荐 4:对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相关病原体检测,核酸检测和免疫血清学检测均具有成本效益。从长期来看,核酸检测能够带来更显著的收益。(推荐级别:1A)。
推荐 5:术前或(和)输血前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器官移植供受(患)者、血液透析患者、恶性肿瘤晚期和肿瘤放化疗患者];不明原因发热者;有相关流行病学特征的高危患者或其他有必要筛查的人群,进行免疫血清学筛查的同时,应用HBV,HCV,HIV 核酸检测筛查可降低阳性漏检率。(推荐级别:1A)
推荐 6:应对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伴有输血史患者进行 CMV,EBV 核酸检测。(推荐级别:1A)
推荐 7:临床输血科实验室建设应按照卫办医政发(2010)194 号《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2010 修订)要求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应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及合适的警告。(推荐级别:1A)
(后续详细内容点此→查看原文)